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心得体会 >

“教育新政”下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与体会

发布时间:2022-04-01 08:55:19 | 浏览次数:

摘 要:论述了数学教师在教育新政下对数学本身、学生学习兴趣、师生教学关系的认识及思考,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了要自我反省,积极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,重视学生的数学体验,及时了解学生对数学的理解,以增进师生情感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

关键词:数学学科本身;学生学习兴趣;师生教学关系

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,在“人人学有用的数学”的感召下,作为数学教师,回想自己的教学历程,发现自己的思维打破了许多条条框框,自己对数学的理解是那样的富有激情,我和学生一起体会到了新课程带来的快乐。现谈一谈自己思想观念转变的一点思考与体会。

一、对数学这一学科的认识及思考

首先,数学来源于生活,它是在生活这块沃土中生存的,离开了生活,数学将是一片荒漠,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。同样,人类也离不开数学,离开了数学,人类将无法生存。记得有一次我和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,我们约定星期天一天不使用数学中的数字及方向和位置,看是否能度过这一天。实验后,我让学生交流体会,他们大部分都是实验的失败者,因为他们在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,如有的学生说,打电话、看电视换频道时要用到数字,到商场买东西付钱时也要用到数字,还有的说,放学回家要知道准确的方向和位置……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,我经常在课上让大家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问题。在教了《用字母表示数》后我就让学生为给出的代数式8x+6y寻找实际背景或几何背景,学生找到了买卖问题、零件问题、工程问题、路程问题等等许多例子。在教了有理数加法后,我就让学生画一张从学校到自己家的路线图,让同桌找一找自己家的位置。就这样我和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,同时也使我明白,要注意从生活中去挖掘素材,才能学到有用的数学。

其次,数学又作用于生活。作为新世纪的数学教师,不能只让学生会做各种各样的“习题”,而是要让学生去体会到数学的社会价值,并且从生活中去体会数学思想。如讲《代数式的意义》时,我列举了生活中的许多例子让学生感受代数式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。比如血液问题、蟋蟀叫的次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问题、公园的门票问题、学生买铅笔本子的问题等等,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,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。

二、对学生兴趣的重新认识与思考

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,我越发感受到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性,这套教材最大的特点是把数学放在了生活中,要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,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学生动手去做。首先,向学生说明人具有巨大的自主学习的潜能,鼓励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;其次,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是时代的要求,能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,能提高自己的能力。只有学会学习,才能在将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上求得生存。但学生的思想工作不是靠生硬的说教左右的,还应该让学生在做中去感受,在做中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,使学生产生“疑而不解,又欲解之”的强烈愿望,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,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,例如,在教“图形的全等”时,学生积极开动脑筋,交流合作,从所示图形中找出多种不同的分法。这是我始料不及的,同时让我深深地感到了学生内在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。

三、对师生教与学行为的重新认识及思考

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做学生情感的楷模。教师应注重自己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和激励的作用,对数学和数学教学持科学、严谨、认真的态度,并倾注着极大的热情。这样长期感染学生,就能使学生在老师情感的熏陶下,逐步强化对数学学习的情感,就会越来越喜爱数学的学习。其次,对学生施以爱心。由爱心产生的积极情感能转化为动力,这种动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推动学生有效地学习。在教学中,教师应热爱学生,尊重学生,尊重学生的劳动,征求学生意见,尽量满足学生心理上的需求,使他们觉得自己是被重视、被关心的,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,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。可以说,我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,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,并深刻感受到了孩子们就在我的身边,在我的课堂,在我的心中,和我一起携手探究着奇妙的数学课堂。

总之,在新课程体系下,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,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,发挥育人的功能,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,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,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,在合作中学,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,同时也实现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。

(作者单位 江苏省宝应县下舍初级中学)

推荐访问: 新政 数学教学 几点思考 体会 教育
本文标题:“教育新政”下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与体会
链接地址:http://www.zhouzhouyiliao.com/xindetihui/2022/0401/17642.html

版权声明:
1.舟舟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,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。
2.《“教育新政”下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与体会》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供学习参考,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。
3.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会及时删除。

版权所有:舟舟范文网 2010-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[舟舟范文网]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

Powered by 舟舟范文网 © All Rights Reserved.。苏ICP备20018210号